本文目录一览:
- 1、城投公司隐性债务研究理论意义
- 2、第十次买标债:附城投第171次正常收租
- 3、有没有人做过政信项目的来说一下是怎么样的?
- 4、政信投资中如何保证城投债项目的安全性?
- 5、收益9%-10%的政信定融能买吗?
- 6、城投债期限缩短,部分政信出现暂停,政信且做且珍惜
城投公司隐性债务研究理论意义
作为城投债基础研究专题——隐性债务篇,本文详细地回答了四个问题:(1)隐债是什么?(2)隐债政策怎么看?(3)如何通俗易懂地理解隐债化解?(4)未来城投如何转型?
此外,我们重点提示三个观点:第一,隐性债务注定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过渡性产物”,城投隐债监管是只紧不松的,并没有政策周期可言。本轮基建逆周期托举经济的过程很有可能呈现逐渐“去城投化”的特征;基础设施公募Reits、政策行信贷支持工具、PPP 中的社会资本可能会对基建投资形成替代支撑,基建资金来源无忧。第二,化债不难,短期内展期、置换和重组仍然是主要的化债模式,市场无需对城投因隐债化解产生的风险过度担忧。真正难的是实质偿还债务,债务重组和债务转化模式并没有真正降低宏观杠杆率,债务仍存在于宏观系统中。第三,城投转型并不等于政企之间的关系割裂。转型前,城投平台和地方政府更像是“共存方”,成功转型后二者更像“合作方”。转型后城投不再背靠政府信用,“刚兑信仰”消失是必然的,但是城投 风险并不会因此显著提高。
明得失:全面了解隐性债务
2018 年中发27 号文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做出了最明确的定义: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简单来说,隐债就是政府预算之外、不是由政府举债却(可能)需要由财政偿还的债务。
在2014 年“开前门、堵后门”之后,违法违规的融资模式1进一步滋生了隐性债务。
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合作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三种:BT、委托代建、政府购买、和PPP;而只有合规的PPP 模式是被允许用作项目融资的,政策明文规定禁止BT 模式和含垫资的委托代建模式进行外部融资。
(1)BT 模式:①工程验收移交后,政府才支付工程价款,因此政府和施工方会签订回购协议,协议中会包含政府承诺或担保;②施工方以次作为融资增信的方式,实质上这笔融资已经属于上文中隐债的范畴。
(2)委托代建模式:①政府方可能拉长事件节点,管理费用可能存在垫资的情况,施工方可能根据应收账款进行融资;②可能会涉及回购协议。因此也有较大概率会被认定为隐债。
(3)BOT 模式:如果涉及回购或政府承诺固定收益等违法违规行为亦会被认定为隐性债务,但整体而言滋生隐性债务的风险要远小于BT 和委托代建。
相对于显性政府债务,隐性债务的风险要高出一大截。第一,隐债规模庞大,但结构和举债通道分散,隐债隐蔽性强、透明度差,难以进行有效统计。第二,隐债 会引发财政风险,进而通过地方城商行和农商行渠道扩散,转化成为金融风险。第三,缺乏债务管理和预警机制,容易产生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第四,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隐性债务 率较高。
知兴替:隐债化解政策变迁
1994 年开始,地方政府的各类融资行为就具有“非显性化”特征。为了满足资金需求,1994 年之后地方融资行为分成两条主线演进:
第一条主线:“开前门”,由中央主导,由上而下地打破地方不能发债的限制,推动地方政府举债在法律上由“隐性化”向“显性化”转变。具体脉络如下:“1998国债转贷→2009 代发代还→2011 自发代还试点→2014 自发自还试点→2015 新预算法全面打开地方政府发债限制”。
第二条主线:“开后门”,由地方推动,由下而上地规避法律禁止的行为,通过搭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来间接实现融资。2008 年金融危机后,基建投资开始承担逆周期调节作用,由于前期监管部门的政策重心是恢复危机后的经济,因此监管趋松,形成大量问题城投平台。
含有地方信用背书的隐性债务注定只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过渡性产物”,形成发展生来具有不规范性。企业信用级别的债券强制赋予了政府级别信用,政府为企业兜底,在“四万亿”计划的特殊历史环境的推进下具有“政府信用”和“刚兑性质”的城投债才会野蛮发展,而这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把控形成了较大的威胁。
因此,政策监管的主线演变必然是先政企分离后规范政府融资再化解隐性债务。
为应对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以2010 年6 月份国务院19 号文标志,监管部门开始对城投平台举债进行监管。从2010 年至今,隐债监管核心监管政策的变迁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排查债务→规范融资→十年化债”:
(1)2010 年至2014 年,19 号文时代——审计排查和监管搭建。2010 年,19 号文和412 号文接连出台,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城投平台的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管。
19 号文及相关文件出台后,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管理框架初具雏形,且基本遏制了信贷渠道隐性债务的发展。
(2)2014 年至2018 年,43 号文时代——债务置换和规范融资。2014 年是地方政府融资模式管理切换的分水岭。①新《预算法》打通了地方政府发债的“前门”。
②国发43 号文旨在堵住融资平台新增地方政府债务的“后门”,③财预351 号指出要清理甄别截至2014 年底尚未清偿完毕的存量债务。这一政策意味着政府对存量的、不规范的债务进行了集中兜底和置换,试图将所有具有“隐性”属性的债务“显性化”。但是,每年地方政府债发行受到限额管理,仅仅依靠财政预算内资金发展当地经济,地方政府仍会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地方政府通过违规操作进行预算管理限额外的债务扩张,隐性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2017 年隐债问题被重点提出。
(3)2018 年至今,27 号文时代——十年化债。2018 年和2020 年审计署两次政府性债务排查结果一直没有公布,结合2015-2016 年PPP、政府购买等模式的兴起,以及政策结果上2018 年审计工作开展前后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来看,2018 年的政府隐性债务审计结果不容乐观,化解隐债的工作变得更加迫切。2018 年非公开出台了两份核心的政策文件,标志了新一轮十年化债计划的开端——中发27 号文和中办发46 号文。①明确定义隐性债务;②提出用5-10 年化解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即基本要在2028 年以前实现隐债清零。27 号文下发后,后续监管政策都以“禁止隐性债务新增,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为主线展开。延续27 号文精神,中央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化债方案,市场核心可关注如下政策:第一,金融机构隐性债务置换类政策;第二,区域隐债化债试点类政策:主要包括全域无隐债试点和建制县区隐性债务风险化解试点;两类试点的重要化债政策支持是通过地方政府发行再融资券的方式来置换一批存量隐性债务;第三,城投融资限制类政策。
不同于地产政策,我们认为城投隐债监管是只紧不松的,并没有政策周期可言。
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隐债化债计划明确,可实施性强。第二,隐债政策并没有激进化债的阶段。第三,疏堵结合。城投融资并不是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唯一渠 道,在限制隐性债务的同时,中央放开了地方政府债的发行,同时阶段性的政策支持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形成支撑。
看现状:对当前主流化解模式和未来方向探讨根据政策文件,目前隐债化债方式共有6 种,我们将其重新梳理并结合化解实例中出现的模式,对当前隐债的化解模式做了梳理,核心归纳出“四大模式、十四种类型”——实质偿还、债务重组、债务转化、以及市场出清。
(1)实质偿还:平台会受到现金流输送。偿还隐债主要依靠的资金来源有三种——财政资金、项目经营收入、以及转让股权和资产收益。
(2)债务重组:基本是目前最主流的化债模式,包括债务置换、债务展期、债转股、以及通过化债基金或AMC 收购债务重组等多种模式。但是是除了债转股,其他方式的债务重组并没有实质上解决债务,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模式。
(3)债务转化:主要是指将隐性债务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的形式。虽然债务本身没有消失,但由于企业有经营性现金流偿付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经营性业务举债从而置换隐性债务,实现债务类型转化。因此,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增强平台的造血功能,按照增强造血能力的方式不同,此类化债方向主要可以分成:注入优质资产、平台自身转型、混合制股权改革、以及强弱企业合并联合等模式。
从解决隐债问题的角度看,通过财政资金、项目收入等资金来源实质偿还债务,或者债转股模式是最优的,真正降低了我国的杠杆率水平;而债务重组和债务转化模式并没有真正降低宏观杠杆率,债务仍存在于宏观系统中。
从落实的难以程度角度看,债务重组模式是最容易的,可以通过政策推动完成;债务转化模式需要有优质的资产和平台能产生足够的经营性现金流,需要看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机会等因素,同时需要时间敞口来推动落实;实质偿还模式从还款过程来看是容易的,但是缺少偿还资金是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还款结果来看难以依靠偿还模式解决隐债问题。
我们认为,短期内化债仍是主要依靠展期、置换和重组模式;除此之外,难以靠这部分化解的隐债,在2028 年以前会通过债务转化模式将其转化为经营性债务;长期来看,展期置换或者转化后的债务还是需要依靠财政资金或企业经营收入来偿还。
思未来:城投进入转型时代
从模式上看,城投转型主要有混改、城投企业合并重组、由政府向平台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的模式。但学界和业界对于城投转型方向都未有明确定论,城投公司也在不断做探索,个案间的差别较大。对于城投转型的核心关注点有二:
(1)各平台业务功能:城投转型成功的关键是有持续盈利能力的业务板块,而业务转型方向决定了平台的造血能力。本身是经营业务起家的平台转型的必要性比较小,而以公益性业务为主平台转型的诉求相对较强,包括土地整理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起家的平台。目前常见的转型方向有三种:①围绕原本的城建业务和已有的经营性业务,向市场化实业领域进一步拓展优势业务,例如发展成建筑公司、地产公司等。②向资本型公司转型。③向产融结合方向转型,成立金融控股集团。
(2)板块分工:区域内的城投的板块分工往往是有机协调的。目前主要有两种转型方向:①多家城投公司合并,业务整合重组,组建成新的综合性城投集团;②按照功能板块,具有相同业务板块的城投公司整合重组,减少区域内城投数量,形成几大城投平台。
城投转型并不等于政企之间的关系割裂:转型前,城投平台和地方政府更像是“共存方”,成功转型后二者更像“合作方”。第一,由于基建、土整等投资端业务仍由城投平台承担,而这些业务具有明显的公益属性,不可能完全市场化运营,因此城投平台业务的对手方主要仍然是当地政府,只是合作模式出现了演变;第二,随着区域内小平台的整合出清,大平台和政府的合作会更多,成功转型后大平台 的区域地位和实力会进一步加强,同时经营性业务会向公益性业务输血,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得到本质的改善;第三,政府仍能通过注入经营性资产或者股权的方式在城投平台转型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我们认为,转型后城投不再背靠政府信用,“刚兑信仰”消失是必然的,但是城投 风险并不会显著提高。
转型时代的城投债分析框架的“静与动”:传统的“①地方政府信用——②政府对平台的支持力度——③平台自身信用”三维度的分析结构不变;核心改变在于“政府对平台支持力度”的分析范式边际调整,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业务占比指标的重要性弱化,区域内城投平台数量、转型后带动的区域产业资源、区域内的平台可替代性等指标的重要性提升。
第十次买标债:附城投第171次正常收租
这次收到了前年买的两年期的非标城投回款,已经是累计171次正常回款。
以前个人在这个区域投的是最多,这次回了20个W后,在这家上依然还有115个W待收。据我们线下了解,这个区域依然还有机构资金在进,即使是非标类的城投债权,都还好。
这次是第10次买标债,累计第55次买城投债;
标债跟非标比起来就更踏实多了,也更合规多了。它主要拿去买的都是可以随时在上交所、深交所或者银行间市场里面随时可以流通变现的城投债券。
而且不得投资非上市类的非标股权或者债权。
有了这两条之后,它持仓的底层资产城投债券是可以随时变现,这种最终最坏的结果买的上市的城投债券出终极风险,即使真出终极风险,债券也是可以打折卖掉的,然后就是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达不到预计的基准业绩,盈亏自负。但它很难出延迟还的流动性风险,在到期之前,随时都已把持有的债券在交易所里面变现卖掉。而且要指望上市了的城投债券要出终极风险的几率还是很低的。标债资管一般至少要配置四只及以上的城投债券,类似基金的持仓组合一样的,可以分散持仓债券的风险。
标债资管对不能随时变现的非标类资产端额限制都非常的严格,因为它主要拿去买指定区域内的城投债券,城投债券几乎没有以可转债的形式存在的,把可转债和可交换债券也排出后,实际产品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一般的收益率能高点的公募债基,要么是配置了最高比例高达20%的股票,要么就是大量配置的可转债或者可交换债券,但大量配置了可转债的债基,实际上股票型基金或者混合型债基没啥区别。我们主要买的标债资管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式定期开放的纯债基,并且是主要拿去买城投债券的纯债基。
而且它的投向只能是合同指定区域内,像山东和江苏区域内的城投债券,可以进一步的锁定投资范围,控制风险,买的债券主要也是AA级为主。
像最近的村镇银行的互联网存款取款难,实际上就有些类似遇到了流动性风险,银行放出去的贷款都是固定期限类的,它没法做到叫借款人随时还钱,随时把债权变现,而且想打包卖债权时,非标类的债权也很难评估它真实的价格,一旦遇到大量的储户要提现,就容易遇到流动风险。至于其它非标类的,出流动性风险的几率就更高,其它非标类的,就以前的非标城投债权类的能好些,非标地产、普通工商企业类的债权风险就更高了。但最近证监会已经连续三次发文,通过金交所做的定融类的非标已经跟散户无关了,不允许小散户再去参与了,所以只有非标转标。
以后有城投回款或者是新的投资时,个人再尽量脱敏后实盘分享给大家。
我是大佛,持证理财规划师,拥有基金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著有《投资理财实战:财商思维与资产组合配置策略》一书,财经专栏作家。
有没有人做过政信项目的来说一下是怎么样的?
之前做过一个市内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的交通改造的项目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算是政信投资里比较优质的项目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了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因为就在市内,所以能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个项目一点点的发展状况。最后收益也不错,一直也没有 的情况。但是有些项目比如旅游景区的开发,都是在省外,就会比较麻烦,还是需要向政信投资集团这样专业的机构去把控风险。总体来说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我觉得还是蛮安全的。
政信投资中如何保证城投债项目的安全性?
因为城投类公司对现金流控制非常非常重要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借款主体是政府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融资方式多了,才能保障政府到期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的借款顺利兑付,而不至于影响政府信用。当然不了解城投债的新投资人顾虑就会比较多,其实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定向融资产品属于私募类产品,不得公开发行,不得在互联网销售,但并不会因为它在线下购买就对安全性有影响,原因有三:1、根据合同法,合同签订即受法律保护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2、签订的合同的借款人和打款对公账户是「政府融资平台」,其背后的股东是地方政府或国资委及财政局控股,道德风险极低,项目的真实性可以保障;3、政府融资平台具备政府信用,地方政府还款能力有保障。当然,选择一家可信赖和托付的专业金融机构非常重要,可以大大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比如,政信投资集团就是业内最早专注于政信金融领域的金融公司,其发行的定融类政信金融产品就是不错的稳健型收益基金。
收益9%-10%的政信定融能买吗?
在信托产品收益“跌跌不休”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年化收益更高、安全性相对较好的政信定融产品。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政信定融?它的特点有哪些?如何挑选政信定融项目?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定融产品。
政信定融,按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 以政府信用作为背书的,向特定对象发行的融资类产品。
何谓“以政府信用作为背书”?
由政府或政府机关单位控股的且主营业务是政府相关的城投公司作为融资的主体,资金由政府派发城投公司做基础建设项目使用和偿还。
何谓“特定对象”?
主要指合格的投资者。有三个要求。第一,投资者有相关投资经验;第二,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第三,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必须与产品的风险水平相匹配。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可以视为合格投资者。
1.金交所备案制
这是定融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只有在金交所备案过的定融产品才是真定融。金交所备案制决定了定融产品的发行门槛高于P2P,和信托产品基本等同。
2.收益高,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企业发行定融产品进行融资的方式为直接融资,投资者和发行企业直接对接。和信托产品相比,少了中间的管理环节,所以现在信托年化利率在7%徘徊时,定融的年化收益却可以达到9-10%,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所以收益高。
3.非公开募集,有投资人数限制
与信托产品类似,定融产品也是采用非公开的方式,向特定人群募集资金,且每期产品的投资人数不超过200人,但对投资者的大小额配比没有明确要求。
4.起投金额相对较低,中小投资者也适合
定融产品最低起投金额只有10万元,比银行理财的最低5万起投金额略高,但比起信托最低100万的起投金额低了不少,是一款中小投资者也适合的理财产品。
5.采用合格投资者制度
起投金额低,并不代表没有门槛。投资者要想购买定融产品,需要满足“合格投资者”条件(具体要求上文有介绍)。
6.产品的交易细节
政信定融参与主体包括融资主体、担保主体、债务人、资产管理人、承销商、共管银行、发行机构等。关于募集账户,是融资主体即政府平台的直接账户,由所在银行、结算银行和资产管理人三方或两方共管,确保资金往来透明。
7.应收账款是主要风控措施
要求融资主体提供内外部的增信措施,除了第三方担保外,还要有债务人的足额应收账款质押、土地抵押等,这些都是非常过硬的增信措施。
8.担保方担保义务不可撤销
定融产品的风控措施虽然比较单一,但其担保方承担着无条件不可撤销的连带担保义务,也就是说无论产品的发行方发生何种变故,担保方都要承担担保义务。
虽然政信项目风险小收益高,但在选择的过程中,投资者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一样会存在风险。今天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告诉大家如何选择一款安全可靠的政信定融产品。
1.确定项目为纯政信用。
满足以下三大特点的才能称为“纯政信”项目:
①融资主体和担保主体的控股股东是政府或者政府部门。
②风控措施中应有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作为债务人的债权抵押受让。
③资金款项用途为民生用途(例如路桥工程,河道治理、修建公共设施或者棚户改造等)。因为参与市场化的程度不同,搞基建的是我们说的纯政府平台,还有一部分是以盈利目的转型的市场化企业,称之为类政府平台。
2.看当地政府的财政水平。
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用途一般是路桥工程、棚户改造等,属于民生工程,背后是地方政府,关系密不可分。还款来源除了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性收益,当地的财政收入是还款来源的终极保障。政府融资平台的所在地财政收入(一般财政预算收入)越高,负债率和债务率越低,项目 率越低。
3.看融资方的主体评级。
政府融资平台评级越高,意味着该企业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发债融资成本越低。政信定融项目中,政府融资平台的主体评级最高可达到AA级。AA级表示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强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 风险很低。
4.看融资方的净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净资产。
即股东权益,它反映了公司的自有资本。当股东权益小于零时,公司就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相反,股东权益金额越大,该公司的实力就越雄厚。负债率越低,表示公司的偿债压力越小。
5.看融资方的债券规模和银行授信额度。
目前政府融资平台的大部分融资贷款仍来源于银行贷款和城投债,有部分贷款通过信托、资管机构融资。只有少部分通过定向融资工具融资。一般AA级的政府融资平台,都会有数亿甚至数十亿的银行授信、以及数十亿的城投债规模。
6.看增信措施。
政信项目的担保措施一般包括发债主体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实物抵押和应收账款质押。
(1)保证担保,一般是关联的政府融资担保公司或者城投平台公司进行第三方责任担保。
(2)土地抵押方面,用土地使用权作为抵押是政信信托常见的风控措施。
(3)应收账款质押,被质押的应收账款一般为融资方承接政府项目所产生的政府欠款或者城投之间形成应收债务。对于增信措施,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担保,一定程度上会增强项目的保障力度。
总结: 选择政信,就是相信政府不会 ,城投公司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基建和融资。在现阶段,外贸、消费、基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基建发展是永恒不变的,基建职能中,地方政府承担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国家不会轻易允许地方政府发生 等事件。政信类项目的收益一般是8%—10%,它更适合风险厌恶者配置部分资金,财富越多的人,越应该重视资产配置。而不是仅仅只盯着股市或者基金。
城投债期限缩短,部分政信出现暂停,政信且做且珍惜
资产荒从前年就开始说,然后政信项目依然有,只不过真的没以前多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了,纵观这两年政信项目,缩减极度严重,收益降到最低6%起,不是一刀切,是逐步再变!
【为何城投不怕借钱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国家统计局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 项目缩减中!控制债务,后续再降成本是必然,现在存量政信项目且做且珍惜!上段时间也是有讲过一篇文章 【15号文与降准,正确解读,突破传统思维赚钱的时候到了!】, 自从15号文出来后加上降准,收益就有所下降趋势,另外城投公司项目也在逐步压缩中,存量项目募集完成后基本不再新增。
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多数省份的城投债券发行期限呈现下降,发行期限平均缩短约0.6年。 这是根据我们持续跟踪的全国1,900余家城投企业2019年以来在公开市场的债券发行期限得出的,我们以每半年为观察窗口计算不同省份按发行规模加权平均的发行期限。我们还发现,这种短期化趋势并不只是出现在某些局部区域,而是呈全国化态势。在典型的24个省份范围内,除少数省份,其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他区域在过去5个观察窗口内的债券发行期限均有所缩短。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为弥补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城投公司应运而生。根据国发〔2010〕19号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由于城投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即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 社会 发展筹集资金,为扩大其融资能力, 地方政府曾通过注入货币资金、房地产、国有企业股权、土地(包括储备地、划拨地及出让地),以及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的方式,对城投公司进行资产性支持。 通过上述注资,一方面可以快速降低资产负债率,避开部分银行贷款对于城投公司债务负担不得高于70%的红线要求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另一方面,注入的资产可以用于城投公司的抵押贷款,进一步提升城投的融资能力。
高收益的政信债,是因为政府极度缺钱吗?
政府缺钱是正常,但不是所谓的资不抵债!因为经过上级财政拨款或银行等放贷,短期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是比较着急的,对比长期低成本资金,短期高收益的资金成本要远低于长期的,所以高收益的政信债目前最长期限也就2年期,很多还要求合同条款增加允许提前还款。
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促进基建补短板,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PPP)也得到不断完善调整。以上措施为地方政府的正常基建投融资拓宽了道路,也为政信类信托项目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刚接触政信债投资的朋友在学习政信债产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明是政府融资,却能给出9%左右的收益。花这么高成本融资,为什么不找银行贷款去?
其实,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是非市场化运营的国企,其主要职能就是为政府进行融资,所以信用远超一般国企。其融资体系相当丰富,融资渠道也非常多,包括银行、发债、保险、非标等多个渠道。
这些融资渠道各有特色,政府平台公司充分利用各渠道优缺点,搭配长周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阶段灵活运营,搭建 健康 、稳定的融资体系。
这期小哥给大家介绍一下政府平台的融资体系有哪些,政信债在其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投资者对政府的信用有一定的认同度,这是投资者买政信类理财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几年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依然很大。
我们很容易有个误区,那就是政府融资只通过政信债来募集,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只有政信债而已。
实际上,政府平台大部分的融资都是通过低息发债、商业银行贷款、保险公司融资、非标融资来完成的。其中我们接触多的政信债只是通过金交所非标融资的一小部分,所占比例非常低。
融资的主要手段、成本、期限
1、利用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
这一类的融资手段在绝大多数政府平台中都是借款的大头。
这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7%左右,其实很多区县级地方的政府平台是没有评级的,他们很难公开发债,地方上要举债,主要就是靠政府平台从银行拿贷款,尤其是在当地有营业网店的银行以及本地的村镇银行,这些输血政府平台的比较多。这类贷款一般要占到地方债务的一半以上。
2、公开发行债券进行的融资。
发行公开/私募债券的融资成本其实比银行贷款、信托都低,一般利率在3~7%之间。这类融资渠道的占比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了,经济越好的地区占比越高,经济差的地方甚至可能没有资格发债。
公开发行的债券属于标准化资产,发行的债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公开流通买卖。所以经济好一些的地方政府会打造几个信用评级高的发债政府平台发债,而贫困地区则很难通过发债来进行融资。
3、从保险公司拿贷款。
走这一类通道的资金也有,它的融资成本跟银行几乎差不多,因为险资本身资金成本低,而且期限长,投放到政信类项目上的期限也很长,而且一般资金量比较大,也是一个很大的金主。
4、非银行类的非标贷款。
银行的贷款其实绝大多数走的也是非标的通道,就是说,银行把钱借给地方政府平台的债,它不能够在银行里或者证券交易市场里面公开买卖交易。能在银行里面公开交易的那种就是标准资产,比如北京债、四川债那种。
非银行类的非标借款主要就是:信托,定融,融资租赁的融资。同一家政府平台从这三个的通道上获得的融资特点就是成本稍高,占比低,期限较短,基本在两年以内,极少数有三年期的融资,对比其他渠道而言,非标准化融资的限制较少,往往在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体系中起着“备胎”或“润滑剂”的作用。
政信债就属于非标准化融资,一般地方政府会通过信用评级高的政府平台公司发行信托产品,再通过其子公司(相对资质较弱)发行金交所产品,实际上最终实控人都是地方政府,两者产品安全性不分高低。
如今政信债收益逐步下降,存量项目募集完成后不再新增备案,部分政信项目出现暂停进款,受15号文影响在逐步观察市场 【这个文件要整死城投?城投不死,只是在凋零!】
政府平台融资最终去向主要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项目,比如老城区翻新、新城区建设等。这种项目动不动就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尤其是新区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
只有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商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以及商户逐渐落住新区之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上涨,从而达到良性的循环。
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需要的建设资金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如果项目一开始就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最高总量,必然会造成资金的站岗。
所以政府平台会充分利用融资体系中各渠道的优缺点,各种长期、中期、短期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全部都要用上。
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债为主,配置中、短期的信托、资管、金交所资金去补充项目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整个基建项目的资金安排充盈并且成本最优化。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政信债金交所的产品能达到9%年化了,毕竟对比银行贷款,这笔资金虽然成本高一点, 但期限短、限制少、融资占比也低,在关键时候,可用于周转和提高资金流动性。
政信类项目主要是地方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间战线比较长,很多项目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完成之后投入使用或者招商才能产生收益。 巨额的前期投入以及项目各个阶段的建设都需要不同的资金量,这就会产生有的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大,有的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少。
前面说过,银行的资金虽然便宜,但是期限一般比较长,那么在需要资金量较少的阶段中,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这其实会更加提高资金的成本。
所以, 一般政信类项目是各种长期、中期、短期,各个渠道的资金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合部分中短期的信托类资金,然后再用短期定融高成本资金拿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周转。 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政信类项目,定融更多的是作为融资手段的有效补充,整体融资成本会严格的控制。
而且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融资渠道,例如金交所、资管产品,地方政府平台还会要求项目的摘牌方贴息。
最后说两句,了解清楚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体系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政信投资产品的风险差异。
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需要结合地方经济、融资方实力、担保措施等多项情况,再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以及资金规划、目标收益等做好匹配。
标签: 咸阳新控应收账款城投债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