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极少带抵押
非标R2低风险等级
有明确资金用途,专款专用
【国企信托-XX136号西安非标政信】
【基本要素】12个月/1.7亿/季度付息
【预期收益】:100-300-1000万:6.5%-6.9%-7.2%
【资金用途】用于西安FD自贸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
【千亿AA+担保人一】西安FD控股有限公司,是FD新城管理委员会100%持股的一级平台公司,主要负责FD新城规划范围内区域发展投融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总资产为1003.13亿,资产中以流动资产为主,公司具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和再融资能力
【担保人二】西安FD国际车城发展有限公司,城投子公司,主要负责FD车城园区和自贸区的建设运营
【债务人】西安FD自贸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城投子公司,注资约8亿,主要从事FD自贸产业园区配套开发建设与运营等业务,经营状况稳定
【稀缺带抵押】西安FD自贸产业园将其持有的FD自贸产业园(二期)土地使用权及在建工程提供抵押担保,抵押物价值约为9.05亿
【区位介绍】西咸新区,是全国第七个国家级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06.49亿,同比增长 26.8%,财政收入平稳提升;FD新城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53亿元,增长15%。
其他优质项目推荐:
【外贸产品“出口转内销” 法律风险该如何规避? 存在问题有哪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不少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国外买方取消订单。为此,一些外贸企业想把原本出口的产品转为在国内销售以减少损失。在微信朋友圈,我们看到有宁波企业正售卖工艺玻璃杯、服装等出口产品。必须指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想法虽然不错,但如果忽视其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就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近日,市商务局和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对涉及“出口转内销”的6个重点法律问题作了详细梳理,供相关外贸企业参考。
一、由于疫情影响,国外买方取消订单,出口企业为减少损失,是否可以将出口商品直接转为在国内销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知识产权、我国对该商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经营资质、退报关等诸多方面加以考虑。外贸企业如要“出口转内销”,首先应审查与国外买方是否就此类事项已有相关约定,是否存在可能影响转内销的条款,若存在,则需要与国外买方进一步协商,根据对方态度进行风险预判,尽量避免纠纷的发生。
二、如果国外买方下单时使用的是简单的订单格式,只有商品名称、数量、价格、交货时间等必要条款,并没有约定是否可以“出口转内销”,对此,应该如何处理?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国外买方通常会先与我方企业签署框架合同,后续再签发具体的购买订单,部分出口企业在被取消订单时有可能忽视了框架合同的存在。在框架合同中,通常会约定商品的知识产权、质量标准、可销售区域、多余商品及包装的处置等,部分框架合同中还会列明国外买方指定的网址链接,通过链接中的内容附加诸多特殊要求。而具体的商品订单一般比较简单,如果经审查,并没有与国外买方签署框架合同或类似文件、也未通过邮件等方式就“出口转内销”事宜进行事先约定,只是签订了简单的商品订单,就应积极与国外买方沟通,寻求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潜在纠纷。
三、如果国外买方书面同意我方企业“出口转内销”,是否意味着商品的知识产权权属就完全没问题了?
除了取得国外买方的书面许可,我方企业还应审查商品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权属情况。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地域性特点,也就是说,国外客户在其所属国享有的知识产权,并不当然代表其在中国也享有知识产权(除非我国与该外商所属国签订有双边、多边协议或共同参加相关国际条约等)。即便国外买方在所属国享有相关知识产权,也需要完成在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申请等一系列程序后,才可能享有我国知识产权,成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权利人。
如果经审查,某个商品实际涉及使用他人的中国知识产权,就应事先取得该中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许可。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虽然现在关于同一商标、专利、著作权的中国知识产权权利人通常与境外相同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主体保持一致,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取得中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许可,是出口商品得以在中国境内合法销售的重要前提之一。
如经审查,商品确未涉及或涉嫌使用他人在中国的知识产权,则这一方面的法律风险相对会较弱。对于具体的审查工作和审查方式,建议事先与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充分沟通。
四、如果在对我国知识产权权属进行审查时,发现该商品所涉知识产权在我国境内存在权利争议,该如何应对?
保护在先权利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大原则。根据我国《商标法》,“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专利法》则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著作权法》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根据其作者所属国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未与中国签订协议或者共同参加国际条约的国家的作者以及无国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成员国出版的,或者在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同时出版的,受本法保护。”
因此,如发现国外客户的商标、创作的图形等作品在中国境内被商标抢注或已通过著作权备案,或者国外客户在国外的相同或类似专利方案在我国被他人注册或正在申请专利等权利争议情形,可与国外客户充分沟通,商议后续应对方案,具体存在多种方式,如依法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无效申请文件并启动相应无效程序等措施。需要注意的是:存在纠纷的中国知识产权被无效以前,我方企业在未取得中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许可前转内销,仍会面临诉讼或行政处罚等风险。
五、为了使商品的知识产权无法识别,企业可能采用直接去除商标、外包装、拆解,再“出口转内销”,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同一商品上可能同时存在多项知识产权,因此,以这种简单去除的方法无法保证完全规避知识产权。《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所以,如果想自行采取规避相关知识产权的措施后进行内销的,必须征询专业人员的意见,充分了解法律风险再作出决定。
六、除了知识产权以外,“出口转内销”还可能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第一是商品的标准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商品标准和认证要求,即便国外标准高于我国国内标准的情形下,有些商品也可能因其境外特殊标准不适合直接在我国销售。因此要充分了解我国对于该商品在国内销售的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比如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部分电器产品必须取得3C认证后方可在中国境内销售,在此类商品“出口转内销”时,一定不要忘记核对有无取得3C认证并在商品上依法加印认证标志,否则有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等不利后果。
第二是销售经营的资质问题。出口产品如要在国内销售,其经营者有可能需要特定的行政许可或经营资质,因此,要结合企业营业执照上的经营范围,事先咨询市场监管等部门意见。
第三是可能涉及退报关和税务问题。如国外订单被取消,应积极与海关、税务等部门沟通,了解与疫情相关的最新退报关政策和流程。如4月14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政策试点的公告》,把2016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有关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的政策试点,扩大到所有综合保税区。也就是说,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内销的货物,可以按进口料件,或者半成品、成品等,择优对出口转内销商品申报关税,这项政策对于在我市综合保税区内的企业“出口转内销”是一大利好。所以,我方企业应及时掌握政策动向,以便及时办理退报关手续,合法降低税赋,减少损失。
总结以上内容,企业如果打算将产品“出口转内销”,必须事先做好以下工作:
1、审查与外商的合同约定,积极与外商沟通;
2、评估商品是否涉及知识产权,如涉及,审查外方的知识产权权属,评估是否需要外方或我国知识产权人许可;
3、了解我国对该商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要求;
4、了解我国对该商品在国内销售是否有特殊的经营资质要求;
5、关注、了解退报关和税务等问题;
6、“出口转内销”如涉及知识产权权属,情况就更复杂些,企业应及时寻求专业律师、专业机构的帮助,以确保出口转内销的合法合规。
缓刑期间可以去外地吗,缓刑撤销的情形有哪些?
因为被判缓刑,有些缓刑犯心理上觉得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就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工作,但自己是一名缓刑犯,不能离开原居住区,那么,缓刑期间可以申请异地工作吗,缓刑期间可以去外地吗?
缓刑期间可以去外地吗?
可以去外地工作,只要申请通过,离开居住或者迁居的市、县的,应当报经检查机关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缓刑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根据这项规定,被停职人员应定期报告他们的活动,离开他们居住的城市或县或搬到他们居住的地方必须得到批准。如果外出工作能得到检验机构的批准,可以异地工作,但不容易得到批准。
缓刑是否意味着没事了吗?
首先,被法院判处缓刑,就是暂缓执行刑罚,不立即执行。
但被判缓刑并不代表“没事”,需要社区矫正管理,罪犯应受到以下限制;
1、个人活动,要定期汇报;
2、个人的接待情况必须符合规定;
3、个人居住条件,包括离开住所或搬家,必须报经批准。
其次,在罪犯的缓刑期间,下列情况将被撤销缓刑:
1.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有新的犯罪行为或者在判决宣告前发现有其他未经判决的犯罪行为的;
2.在缓刑期间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情节严重的;
3.在缓刑期间违反国务院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4.在缓刑期间违反人民法院判决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因此,罪犯有上述违法行为的,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对于新的犯罪和不作为,也可以重新确定不执行刑罚,由执行机关宣布。所以你要注意让社区矫正机构发布相关公告,方便你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维护你的合法权益。
缓刑撤销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刑法第77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由此可见,我国刑法中缓刑的撤销事由具有以下三种情形:
(一)再犯新罪
这里的新罪是相对于已定罪的犯罪而言的,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过失犯罪,既包括同种犯罪,也包括不同种类的犯罪。缓刑犯只要在缓刑期间再犯新罪,缓刑就应当依法撤销,新罪与原罪应当数罪并罚。至于何时发现新的犯罪,刑法中没有规定。如果在缓刑期间发现新罪,当然要撤销缓刑,新罪要数罪并罚。
(二)发现漏罪
如果在判决公布前发现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犯罪,则意味着犯罪分子隐瞒了部分犯罪,没有认罪并真诚悔罪,应当依法撤销缓刑,不作为罪和原审判决罪应当数罪并罚。
(三)严重违法
被判处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缓刑监督管理规定的。情节严重的,还应当依法撤销缓刑,收监执行原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遵守,可能会被撤销缓刑。当然,如果在缓刑期间犯了新罪或者发现少了罪,也可以撤销缓刑。
以上就是关于缓刑期间可以去外地吗的相关介绍,希望上述内容可以帮助大家,感谢大家的支持。